研究熔巖流的構造多孔狀熔巖分析顯微鏡
熔巖中流狀體的單獨測量應當認為是可靠程度最小,因為一般來
講,流狀體使具有粘結熔巖流特征的褶曲和渦流出露,所以自然不能
反映出正常的成層薄巖層的產狀。但是對流狀體的大量測量,在許多
情況下也能提供熔巖流的產狀概念。熔巖流(流狀熔巖的亞相)
這類亞相巖石的形成同沿地表移動能力很強的液體(玄武巖漿)或
者被揮發物飽和的
安山巖漿以及流紋巖漿的溢流有密切關系。
研究熔巖流的構造不僅對復原火山活動的條件具有意義,而且對
于查明缺失沉積巖夾
層的火山巖層產狀和查明金屬礦床的構造都具有意義,就是說,這
種研究能夠幫助解決實際問題。
基性(玄武巖和安山玄武巖)成分的熔巖流
玄武巖成分的熔巖常常形成不同長度的熔巖流和占據數萬平方公
里巨大面積的熔巖被(例如,亞庫特暗色巖區,德干半島和冰島的奉武
巖高原等)。熔巖被的形成通常與裂隙噴溢有密切關素。
熔巖流頂部的特點是存在蝕變紅色巖石的多孔狀熔巖帶的巨大厚
度和其中的空洞數量多(達到60%),以及存在“沉積巖巖墻”的熔巖
角礫巖和為熱液礦物充填的交錯巖枝,在超覆巖石中缺乏外接觸帶蝕
變和存在被沉積物質充填的開形空洞。
就這樣從熔巖流的底部而言,其特點通常是多孔狀(杏仁狀)熔巖
的厚度不大,延伸的透鏡狀空洞和平行于底部成定向排列的杏仁體的
數量不大,存在不大的(數厘米)外接觸蝕變帶,呈現孔隙狀圓柱和管
狀空洞,裂隙中熔巖物質的流動現象,存在來自下伏巖層的滾入碎屑
等等。
中性熔巖的陸上熔巖流同基性熔巖的陸上熔巖流具有許多共同特
點:如古老地形對底部構造的影響,熔巖流頂部發育渣狀外殼和蝕變
紅色巖石(赤鐵礦化)的變種,底部發育定向排列的扁平杏仁體,有時
發育管狀巖洞以及其他等等。中性熔巖流中的帶狀分布比起基性成分
熔巖流中的帶狀分布略為遜色,但是在其中常常可以劃分出上部渣狀
帶,塊狀中心帶以及多孔狀下部帶。